>  资讯中心  >评评谈谈才是zhen>  正文

手机看新闻

黄欣伟:人人都曾是方鸿渐-九游会旗舰厅

评评谈谈才是zhen2024-03-20 20:17:19来自北京市
三刷【围城】,从电视剧到书本,上世纪90年代工作前直到今天。
不否认对这本书的偏爱:甚至在2016-2017年,在公众号文章的背景音乐都选择了【围城】的播读连载,出发点淳朴:“就算文章不喜欢,听听【围城】也不虚此行吧”!
如今再刷,最好的评价的确是“后劲依旧很足”,只是站在写作的功利立场,这本被称为中国第一小说的著作和专业,有无强行借代的隔岸启示?
如此一来,在一片叫好声中可以挑刺局限性。

01

 过去的经验都算经验 

 但解决今天的问题未必可行 


大凡读后感,都逃不脱的一款赞许的句式:“这种现象(的启示)在今天仍然有用”,但是也仅限于可转化,而非可借鉴,否则时代吭哧吭哧地或进化或退化,却换得一个刻舟可以求剑,这尴尬如何是好?
哲学当中的浅显叫做螺旋式上升,点还是这个点,但高度已截然不同,所以按图索骥地复制方法论甚至答案,想必会失望。
方鸿渐和爱尔兰贩子牵扯的克莱登大学假文凭,放在今天也是热门且敏感,但若想要在近100年后的今天依葫芦画瓢,结局是可以想象的,不妨一分为二:假文凭、真文凭、洋文凭,在时至2024的作用力都已经步步为退:稀罕物→砸城锤→敲门砖→胸针,仅仅锦上添花而已。
在谋得职位之后的文凭,尚得推演可行;反之——就别自讨没趣地去试错了。
社会有n种走法,历史却大踏步向前,“第一小说”若被当做葵花宝典自有局限。
每天路过同济新村,时时感受“道窄车宽人行难”的局促,本能反应“这是大学教授而且是中国城市规划王牌学院的家属社区怎么(设计)如此不合理”,但平心而论将其按照50年前的策源节点,已经足够前瞻和超前:有中心花园、有高低错落、有阡陌纵横、有四通八达,只是谁能想到汽车之于家庭的匹配率发展之迅猛,谁能想到一个学校会带来的人流&车流负载之大,所以不要苛求规划,不要苛求前瞻性,更不要苛求名著——有借鉴意义可举一反三,但当做处事、职场
乃至婚姻的使用说明书,其实有点不可承受之重了
【围城】之于读者特别是想要将其作为社会、职场乃至婚恋的读者而言,或许相对精准的功能定义叫做导则——不能直接嫁接,无法拿来套用,但其举一反三的变化溯源是存在的,毕竟社会在变是事实,人性不变也是事实,对于【围城】要求太多不合适,关键在于:对于【围城】的正向解读是相似的,但演化实战则各有各的结果。

02

 方鸿渐“一生都不适” 

 只是不同人的不同应激反应 


回想自己最初被推荐去看【围城】的时候,被打动的只有一句话:“看看这个戏,对(我们)以后参加工作可以有点心理准备”,可见当时对于社会认知的匮乏,也可见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近乡情怯。
只是如今再读【围城】,居然在对于将其到底隶属“社会类”还是“婚恋类”产生了较大的争议,或许不同人在不同视角产生了不同“大象是什么样的”罢?!
在过去30年的以身试“药”过程中,抛开“更社会”还是“更婚恋”的争执,假设站在试着(和方鸿渐)换位思考的立场和角度,或许只能得出一句结论:他的一生,一直在适应周遭社会包括人际包括职场包括婚恋,却一直在表现出排异现象,这种感受并不罕见,虽然不至于说“我们都是方鸿渐”,但在某些突如其来避之不及的特定时刻,我们至少——都偶尔地“方鸿渐”过!
但是为什么在同样的问题面前,赵辛楣可以适应、李梅亭可以适应、高松年以及其他人等甚至如鱼得水?
社会的那些糟糕命题是一样的,只是不同人用不同态度不同方法论去结构同一道命题,从而走出彼此截然不同的人生波段,而已。
不是么?
被坊间津津乐道的四位红颜知己,或有形象上、地位上、性格上的天壤之别,但对于方鸿渐的原始好感都是存在的,只是长情与否忍耐与否,那时候还没有“成年人的世界只筛选不改变”这般的金句,近100年前的女子毕竟还做不到如此这般的“刮辣松脆”。
鲍小姐虽然只是将方视为“船搭子”但举目四周一船的真假博士,却也是彼此时来运来躲不开的电光火石;唐晓芙的聪明伶俐可能在和苏文纨的直面pk中占得上风,但其“眼睛一亮不可持续”也是事实,方鸿渐会心累其他人亦然;可惜了苏文纨在错误时间碰到了差异强大的竞争对手,“初代剩女”其实成为了封建时代的被迫害者,自己也觉得该“以态度换进度”其实不必;孙柔嘉之于方鸿渐,将其称之为“灰姑娘最后一个出现但最后带走了蛋糕”可能言过其实,但历来的结果导向不就是以婚姻达成为kpi的么?
只是方鸿渐在心中没有标准之下仓促上阵面对四个截然不同的类型,自然被动起步→自然暴露率性→自然不识烟火,结果谁都相处不能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换个职场的角度,方鸿渐又何尝有标准诉求呢?
和赵辛楣自始至终的“稍逊半目”却又不能从态度上进行自我调整,亦步亦趋的过程中也在渐行渐远,其慢热的性格在不同命题连番上阵之下的“慢悟”也就成了无法治愈的致命伤,被戏谑为“人不讨厌但全无用处”反噬到其内心对于外界的应激:心里明白但手足无措!
职场上包括社会上,强调执行力高于思考力的实操经验,今时今日如果把“三思而后行”与“长考出臭棋”相提并论,不同人也有不同选择,但结果是可以预见的。

03

城外的人想不想进来 

 其实是【进来是为什么】的命题 


言归正传,说回。
用【围城】说房子或许有点硬凑,但是用婚姻(与买房)偕同讨论呢?是不是就可以产业人文化甚至社会化了呢?
曾经的“结婚必须买房”从北上广深一路波及到六七八九线城市,可以说已经中国逻辑洗脑已经实现了全覆盖,虽然个中也有从言语到行为的意见领袖但几率实在低得不值一提,否则也就不必在传播中被冠以“不买房”来博眼球了。
只是时过境迁,关于婚姻是不是刚性需求被重新拿出来讨论,就是中国可能要拨乱反正的预兆?
从上世纪90年代房改以来,70后从命、80后认命、90后搏命但已经开始抗命,尽收其中的20年以无需讳言,但从95后到00后,被动的束缚已经开始松动,之所以是这一代,一如方鸿渐在唐晓芙和苏文纨之间选择了前者,“有选择是因为有退路”,有父辈的70后房产打底,住不是问题,只是改善欲念如何匹配?
其次,“终归要结婚”和“终归要有个孩子”是两个概念,对于今天静若寒蝉的局势而言,“不想结婚”远不及“出生率断崖”来得可怕,启蒙于90后壮大于95后爆发于00后的婚恋观用脚投票,房子的刚需属性正在降维。
也正因为房子承载的人在找到了平替:居住、投资、婚恋、繁衍、传承,说到底是消费方式在“眼高和手低”之间尝试做第三种选择,就是躺平的另一种解读——维持现状不改变。
于是,曾经根深蒂固的丈母娘买房说,拉上了女方当事人的心生异念,“总要买套房子”的自我说服,至少在2024年的当下,坚持却不那么坚定或者说坚定不是那么约定俗成了。
连方鸿渐都可以说不,购房者为什么不能有别样的选择?!
【围城】是本好书。
一是可以尽快进入阅读角色,不难懂不难读恰是大作家的烟火气;
二是预告江湖丑态,作为实证版生存秘籍,能看懂能联想能转化。
【围城】不写结局,或是为了“猜得到”或是为了给事实变局预留可能,楼市的今天也未必还能用“2008如何度过2015如何度过”来刻舟求剑,那就也不写结局——城里的人别往外走,城外的人想不想冲进去因人而异自愿就好。





免责声明: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,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,仅供参考;好的内容要和大家分享,因具体来源不详无法和九游会旗舰厅的版权者一一取得联系,如有认为作品不宜网上提供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的,请及时联系通知我们,我们将予以删除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系注册用户(作者)在房产圈发布,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。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房天下立场,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进行投诉。对作者发布之内容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精彩评论(0)

还可以输入200

‖ ‖ ‖ ‖
bd   
c  qt
 fjsw
 gn  
    x
 h  z
‖ ‖ ‖ ‖ ‖
九游会ag copyright ©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beijing soufun science&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.,ltd 九游会旗舰厅的版权所有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-153-3010 举报邮箱:
网站地图